在“双碳”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文章内容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一批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保险、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迎来飞速发展的契机。2020 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双碳”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8

本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背景,针对目前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不均、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缓慢、融资难等系列问题,从发展激励创新制度和区域合作框架,积极推进碳金融创新以及推动地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气候融资试点等有效衔接,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地方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01、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现状

国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建设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第二类以江西、贵州为代表,第三类以新疆、甘肃为代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省和广东省,都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和金融业比较发达,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需求非常迫切。浙江省探索“两山”理论在金融方面的实现机制。在正式成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前,浙江省湖州市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试点地区之一,而衢州市则在绿色金融中的信贷、债券及产业基金上开展了先行先试。而后,两座城市被选为试点地区,在金融领域探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机制,促使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发展、引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为其他城市发展绿色金融提供范本。

广东省十分重视绿色金融发展,致力于打造创新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如排污权及用能权的交易、创新碳金融产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等,逐渐建立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的发展模式。

安徽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情况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安徽省已成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主要参与部门有省能源局、省经济信息中心和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统筹推进安徽省碳中和工作。目前,已起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工作方案,梳理出 33 项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任务分工、时限要求。同时,加强与研究机构沟通对接,开展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路径与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并会同金融机构组织申报遴选绿色低碳领域项目,建立全省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金融项目储备库。合肥市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中也提出“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和转移功能,扩大环责险等绿色保险适用范围,引导我省上市公司践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责任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支持条件成熟地区申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02、地方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国的绿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投融资方面的挑战,与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相较于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内地其他省份的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发展不均、较为保守的情况。如何提升区域绿色金融的协同创新发展是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创新的☆挑战,主要情况如下:

不同区域绿色金融的相应配套支持力度差异很大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如何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得绿色金融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自下而上的落实方式有效结合,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挑战之一;如何建立健全区域绿色金融协同发展体系,需要各地之间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支持。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绿色与责任投资发展模式,推动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相关支持性政策有待加强。

地方政策倾斜不够,地方资本市场融资较为困难

地方资本市场融资早期多倾斜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逐渐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尽管绿色金融产业也是其中的一部,但所占比重过小,因此绿色投融资难以从传统金融市场获得足够融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存在。

区域之间缺乏协调机制

目前,国内各地都正在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方面的工作,但还未形成完善的气候投融资的制度框架,法律、行政、财税、金融没有形成促进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有机统一体,气候类项目的融资渠道也不通畅。在项目融资方面,对于城市中交通、能源、环保、建筑、市政等领域的低碳发展项目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绿色金融及相关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03、“碳中和”目标下区域绿色金融创新的路径探析

近年来中国各省(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各具特色,但普遍还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各地经济和生态发展的不同环境下,在不断实践摸索中去寻找适合各自特点和更具体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区域绿色金融更好和更长远的发展。

增加区域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高度信息化的区域绿色金融征信系统,加强区域(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金融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与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部门,可将不同企业的环保工作情况发送给金融机构供其授信参考;金融机构则可根据对授信客户的考察及评估,将结果分享给环保部门,形成双向考核。通过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了解企业是否存在环保及社会风险。除了信息共享平台,还可以鼓励多省协同设立绿色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绿色投资主体。

打造区域绿色金融试点模范区,试点地区先行先试。

目前,各省市都积极投入到绿色金融事业中,除了前述的几个试验区外,山东、山西、河北、湖北、江苏、福建及海南等省也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已试点地区,应鼓励设立绿色银行、绿色基金,推动绿色信贷及融资租赁项目的发展。同时鼓励试点城市发行市级绿色债券、绿色企业债券,引导更多绿色创新成果落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作为绿色金融试点银行,发挥其带头先锋作用,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做大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推进更多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工商及专业性中介机构等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加大绿色金融宣传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性。

欠发达地区较于发达地区更迫切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不够。为此,央行应与地方政府联动,共同做好绿色金融的理念传播与职责引导,普及绿色金融知识,协助地方政府在制度设计、规划审批中融入绿色金融理念,营造践行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氛围。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要多措并举强化企业的绿色生产偏好,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总之,在“双碳”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

机构简介

“新型绿色会展”就是指在会议会展项目的全流程体系中,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采用环保技术手段,通过链接上下游各方资源,使用具有科技化、数字化、生态化特色的会议会展系统、展材、物料或线上系统等设备设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能耗的有效降低,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程度减轻会展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会议会展项目。